【心經】修持,密義及擊掌除魔障法 簡介 (下)
蔣揚親繞


分論- 
1.見-
一. 人我空-五蘊皆空.『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, 色不異空, 空不異色,受
		       想行識亦自性空。』
中觀見,	大圓滿見:
(1) 色即是空-勝義諦, 由觀察修可『明心』-『明』白境為『心』之反
	      射, 並無自性; 那心是為否實有呢?  再進一步觀察修,可
	      『見』心亦無自『性』, 此為『見性』-見心之本性. 其
	      如『應無所住』.
      此於大圓滿見為心之本性-空

(2) 空即是色-世俗諦, 觀察如何由因緣法形成幻有世俗萬法,	如『生其
      心』. 此於大圓滿見中為心之特點-明. 其能感受萬物.	對萬物之
      感受實為心明之反射

(3) 色不異空-二諦雙運,	當經過分析辨證理解勝義諦與世俗諦後, 則應
      不落二諦(邊), 進一步思解勝義諦與世俗諦無二. 在聖者心中, 其
      為無二, 而在凡夫心中, 執為二邊.
      此於大圓滿見中為心之功用-大悲任運無礙遍滿.

(4) 空不異色-二諦差異,	勝義諦如何建立世俗諦, 也就是如何在甚深見
      性空中, 生出廣大方便行, 也就是如何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.

      此於大圓滿見中為心綜合運用. 凡夫因不『明』執諸法『空』為外
在實有,	故由此分別而生煩惱障, 致感受業障而因循輪迴.

(二)法空-『舍利子, 以是諸法性空無相, 不生不滅,	不垢不淨, 不增不減.』
中觀見:
(1)根-不生不滅為甚深見勝義諦. 根本上來說, 無始以來, 佛與眾生心
       之本性本不生不滅
(2)道-不垢不淨為廣大行世俗諦. 於修持道上, 表相世俗諦認為具不垢
       者為覺悟者, 不淨者為眾生, 但於內相勝義諦, 不存二元分別念
       而修. 垢法或淨法皆可為道, 主要於是否具不執垢淨之清淨觀.
(3)果-不增不減為圓滿佛果. 勝義世俗諦雙運不二. 於果位上來說, 證
       果時無增一分,眾生時無滅一分, 因真理特性不變.

大圓滿見:
(1)『不生不滅』為心之本性-(性)空, 萬法當下即具生滅, 因緣和合故,
	 眾生因無始無明,而執心為實有.
(2)『不垢不淨』為心之特點-明, 其能感受萬物, 眾生不明對諸法之感
	 受皆為心之明的反射,執心外另有相對之實在諸法, 故生心及心
	 外諸法二元分別, 而生所知障.
(3)『不增不減』為心之功用-遍滿, 其為心之空明作用而衍生之判斷.而
	 眾生執二元分別感受而判斷諸法, 譬如此好, 我喜歡(貪), 彼
	 不好, 我討厭(瞋), 由此而生煩惱障.故覺悟者為大悲遍滿, 眾
	 生為煩惱遍滿. 如能勝解諸法世俗諦(世俗看法)與勝義諦無二,
	 而無罣礙其諸得失, 即自性空之『無所得』.

2.修行-
    修行重點在於不落入二邊之二元分別. 此僅精簡的區分為因乘與果乘
, 因乘即南傳佛教之聲緣二乘, 與北傳佛教中之顯乘(又稱『般若乘』),
果乘即為金剛乘.	依中觀應成派觀點, 因乘或果乘主要差別, 於性空見一
樣, 皆悟無自性空, 即使聲聞緣覺乘亦知人法空見, 只是發心與修持方便
法不同,當然證悟果位與速緩亦不同. 此將省略般若乘修法簡介,因宗派眾
多, 請自行參法師的開示教導. 在聲聞緣覺乘僅代表性修法簡介為主, 於
金剛乘則以生起次第中, 下三部本尊瑜伽修法為代表簡介, 至於如何配合
生起次第之無上瑜伽部, 圓滿次第,	二三四六中陰四派不同之修法, 大圓
滿, 大手印等修法簡介則省略. 另亦有尃有心經之般若佛母法,	請自行參
考貢噶上師心經演講錄, 此略.

『舍利子, 是故於性空之中, 無色受想行識,	無眼耳鼻舌耳意 ... 亦無
  無明盡, 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. 同理亦無苦集滅道, 無智無得, 亦
  無不得. 』
    凡夫於六根與外六塵接觸時, 『無明』而『行』識, 由十二因緣和合
『集』成而生『苦』受,生老病死接踵而至, 依『道』修『智』而『得』
『滅』;	此皆因無明, 而二元分別執因緣和合感受為實有; 如依般若, 彼
皆自性無.

1.聲聞緣覺乘修法簡介-保持清明的尃注於根與塵接觸(金剛乘術語為雙
      運)之每一剎那, 此為止住修, 悟其為因緣和合自性空, 並無實在
      不變之自性, 此為觀察修. 如眼甫見某物, 便覺知是眼看到某物,
      如此而己,	法爾如是, 耳鼻舌耳意, 五蘊皆如是修, 可由此悟空,
      修持純熟時, 可自然轉識成 智, 當下悟蘊, 根, 塵,界,十二因緣
      皆無自性空.

    在修持證悟以上境界時, 般若乘行者認為聞緣二乘雖己盡煩惱障(漏
盡通), 但尚執所知障與細微法執, 故應依同理, 進一步修證『同理亦無
苦集滅道』; 而登地菩薩更應『無智無得, 亦無不得.』除二元分別所知
障, 無沈寂於涅槃, 行『應無所住中而生其心』菩提道.

2.金剛乘下三部瑜伽生起次第修法:
一. 座上修法-『舍利子,	是故於性空之中,	無色受想行識』,	依前所述
		之見而修持:
(1) 色即是空-觀空咒. 勝解(觀察修)周遭環境及自體五大, 受想行識皆
	無自性空. 此為生起次第正行中最重要之關節, 如不勝解於此性
	空中生起如幻行,	則後繼所觀修, 皆犯執著罣礙之病.	許多在修
	習本尊儀軌時, 不重視或是不知此,	殊為可惜. 此處與睡眠, 死
	亡, 法身果相應相關.
(2) 空即是色-一有起心動念, 即觀因菩提心與往昔願力關係,	由諸法自
	性空中,	逐步或瞬間幻生本尊. 此與夢, 實相中陰, 報身相應相
	關.

(3) 色不異空-入性空定.	觀萬法融入自幻現本尊, 自逐步融入性空淨光
	中.此亦與法身果有關.
(4) 空不異色-因菩提心與願力之心行而出定, 自身瞬幻現為本尊, 周遭
	環境皆幻現為淨土壇城, 其本質為般若性空.	此與醒來, 投生,
	化身相應相關. 下座後觀照諸法應具清淨觀.

    觀本尊壇城主要去除自執人法皆為實有之習性. 同時應知本尊壇城其
諸表相(如裝飾, 身色, 手印)之勝義, 因其為諸佛福德願力等因緣和合而
幻現, 由此可提醒自身是否與其福德, 願力『相應』,	如可與自性空中行
如幻事業, 執心減少, 菩提心增加,	方可稱為『感應』. 如執六根熱流,
幻景為感應者, 恐徒增輪迴因吧 !

二. 座下行法-
『無眼耳鼻舌耳意 ... 亦無無明盡, 乃至無老死, 亦無老死盡』-
  心要:b色(印)空不二, 聲空不二, 意空不二.
    凡所見者, 皆觀為淨土, 有情皆為彌陀或本尊, 其本質皆為般若顯現
, 諸法如性空所蓋之印, 如鏡中影,	水中月,	空中虹.	觀所聞之音聲皆為
『噶德 ... 婆哈』心咒, 或阿彌陀佛, 或本尊咒音, 其本性空, 如空谷
回音. 明覺起心動念皆於勝義諦般若性空中,	諸相, 聲皆為心反射之世俗
諦, 所謂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; 或空, 明,	遍明. 凡六根所觸之六塵,
皆為般若圓滿幻現
.
三. 密義與心咒簡介-
    咒有總持, 護心, 總持為『總』攝經意『持』為心要,『護心』離世
俗凡相及凡心. 如般若經即是總攝其心要成心經, 以利記憶持頌, 故心經
亦可稱大明咒, 最早期鳩羅摩什譯心經名為大明咒, 頗合其意.	同理將心
經密義心要攝成總持(心咒), 其為嗡, 加爹... 娑哈;	如更精簡則總攝成
『阿』,	因阿本表不生不滅意, 由其可幻現諸法, 故稱其種子字, 為般若
佛母心輪間之種子字. 故應由其提醒勝義諦般若與世俗諦方便次第, 並非
不解其意, 而是因其總攝意義無限,	故無法譯得合適字句, 又恐不解者因
字生義,	故以譯音為主. 所以咒字應解釋, 至少應知其表義, 但絕不應誤
執其意唯有如此.	在西藏認為, 一個好上師,	可對其弟子至少花六年以上
時間解釋六字大明咒:嗡瑪尼貝美吽. 因此認為不應解釋咒義之觀點, 似
有再考量之必要.	現僅以心經密義,與綜攝心要所成之心咒, 來簡介心咒
表相意義.

  密義-配合五道
1.資糧加行道-『舍利子,	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者,
		應觀五蘊自性空.	空即是空, 空即是空 色不異空, 空
		不異色,	受想行識亦自性空』
2.見道-『舍利子, 以是諸法性空無相, 不生不滅, 不垢不淨,	不增不減』
3.修道-『舍利子, 故於性空中無色, 無受想行識 ... 無智無得, 亦無不得』
4.無學道-『舍利子, 因此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 ... 三藐三菩提』
  一. 菩薩十地-『舍利子, 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, 依止般若波羅密多; 』.
  二. 法身-(1)自性法身-『心無罣礙故, 無恐怖, 』
	    (2)智慧法身-『遠離顛倒,』
  三. 色身-『 究竟涅槃。』

心咒:『嗡 噶德	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婆哈』
簡釋-嗡由 A. U. M. 三個字根組成, 各表由身, 語,	意, 如何由凡夫轉
      成圓滿佛陀之身, 語,意, 即化, 報, 法三果位身, 須依以下心經
      密義-菩提心次第之心要總持, 第一噶德配資糧道, 第二噶德配加
      行道, 巴喇噶德配見道, 巴喇桑噶德配修道,菩提婆哈配無學道.

3.果-
 (1) 度一切苦厄, 除一切苦, 真實不虛.
 (2) 心無罣礙, 無恐怖. 遠離顛倒夢想
 (3) 菩薩依此究竟涅槃, 三世諸佛亦依此證無上正等正覺.
 (4) 一切如來皆悉隨喜.

(三)結行回向-依慣用回向文, 以三輪體空之無所得心來回向眾生速證無
	      上正等正覺.

三. 擊掌除魔障法-
    一般在法會或修法前先唸誦心經一次, 再觀修此法, 觀雙心各有千輻
法輪. 擊掌三次;擊掌時, 要勝思此掌聲來自何處, 來自單掌呢?但僅動單
掌不聞其聲; 來自雙掌呢?	僅舉雙掌亦不聞其聲; 需要再加擊之動作, 方
可聞聲,	由此可知聲乃因緣和合而生, 沒有不變及獨立之自性,	故悟自性
空, 聲為因緣和合生, 故悟為幻有,	由勝解性空幻有而推演諸法亦皆性空
幻有. 故每次擊掌時, 都要以觀修此法更深入心經性空境界, 而滅內無明
魔及外天魔執著,	自然內外魔消退,	由因此而得以除魔障.

儀軌簡介如下-持頌心經後
1.前行歸依發心-
  南莫!	敬禮上師佛法僧,	敬禮般若大佛母.	願諸勝義句成就.
	如昔天神主因渣,	思般若義持心經,	驅退諸魔不祥物,
	願我亦同依此法,	思般若義持心經,	驅退諸魔不祥物,
2.正行-
	願其迴退  (擊掌)
	願其無有  (擊掌)
	願其息滅  (擊掌)

3.結行回向祈願-
	萬法因緣和合生,	其為無生滅始終,	無來去分合之義;	諸因緣完全自在;
	教授自在我敬禮,	圓滿佛陀之聖文.	願一切吉祥.

願六道有情依般若心經速成佛道   蔣揚親繞	.


心經『嚨』與擊掌退魔障法之法源-

1990年末旅於北京, 承胡繼歐大德授除魔障法, 及得過心經『嚨』,
1991新年朝拜塔爾寺時, 向揚嘉仁波切求過心經『嚨』以結法緣.
1994年於美國洛杉磯向羅桑才培上師再次請過除魔障之『嚨』,並得其授知上下密院所修
    不共之除障法. 主要擊掌二次,	首次擊,	入般若定,再次擊, 幻化本尊.




上線日期:7/20/96  更新日期:7/20/96
西 藏佛教研究中心 噶瑪貢嘎塔喜 整理設計